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重庆天地
只要村民需要 我就会留下来
    2019-07-30 18:03:5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方文精彩语句

  尽自己所能帮助乡村发展是我的初心,我愿守着这份初心,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驻村干部要懂得察言观色,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尖尖上”。

  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会留下来。

  有人说,“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尽我所能造福乡村,让人人都愿意回到故乡,让乡村成为承载梦想的美丽之地。

  这两个月,方文只回过一次家。

  “爸爸在忙,完了回你。”7月18日,忙于工作的他一连拒绝儿子微信发来的好几个视频通话申请后,怕孩子担心,匆匆回了一句。

  今年41岁的方文是西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在职博士,是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在儿子眼中,他是知识渊博的父亲;在同事心中,他是令人敬重的领导;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清明村,村民又亲切地称他为“双博士”。

  2017年9月,方文主动请缨,来到大山深处的清明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后,他结合自己所长,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回引等方面,推动清明村脱贫攻坚工作走深走实。

  “尽自己所能帮助乡村发展是我的初心,我愿守着这份初心,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方文动情地说。

  青春年少 他向党旗许下承诺

  方文生长于贵州省正安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高考时报考了西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自己所学,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大二那年,因为积极上进,方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庄严宣誓,也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以致用,才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

  对于学业,方文精益求精。

  2002年,他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西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深造,取得农学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后,他又继续攻读西南大学生态学在职博士。

  对于工作,方文兢兢业业。

  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顺利进入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成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2012年,方文参与到叶用枸杞在重庆地区的栽培试验中,为了寻求合适的土壤,他和同事们的足迹遍布北碚、永川、潼南等多个区县,在河边、坡地等不同位置进行试种。为研究植株的特性,他们常常在试验田一呆就是一整天,摸索科学的种植方法。经过漫长的观察研究,团队终于得出叶用枸杞的适宜栽种条件。2018年1月,叶用枸杞获重庆市林业局颁发的林木良种审定证书,标志着该作物可在我市农村进行推广种植。

  “叶用枸杞是国家枸杞中心选育的叶用型新品种,任何一个新品种只有在特定的区域试种成功后,才能在该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这是为了规避风险,减少农民的损失。”方文解释说。

  因为表现突出,方文先后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发展研究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

  不忘初心 他主动请缨驻村扶贫

  不管走到哪儿,方文热爱农村,渴望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虽然工作和学业都硕果累累,但他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

  2016年伊始,方文带着妻儿回贵州老家过年。他惊讶地发现,村里通了公路,乡亲们住上了砖房,一些村民依托产业,竟成了人人羡慕的“小老板”。

  吃过年夜饭,方文禁不住向父亲问起村里变化背后的原因。

  “小文,你还不知道,我们村来了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修路盖房、谋划产业,这帮年轻人一件也不落下,要说这村里的变化呀,他们可是功不可没。你看,隔壁的李老头,以前做事出了名的拖沓,没想到,在工作队的开导下,竟种起了好几亩果树。”父亲抽了口叶子烟,接着说,“我们家虽然不是贫困户,但这帮年轻人怕我寂寞,三天两头上门陪我聊天,还教我用智能手机,教我发微信,真是贴心呢。”

  听完父亲一席话,方文意识到,仅仅呆在试验田里搞科研还不够,他期待着能有一个机会回到农村,将科研成果根植大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为乡村发展真正干一些实事。

  2017年8月,机会终于来了。市林业系统要选派干部前往深度贫困乡镇驻村扶贫,方文第一个报了名。同年9月,他被选派到清明村担任第一书记。

  那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五岁,一个两岁,正是最依恋父母的时候。妻子理解方文的决定,只叮嘱他“注意安全”。

  尽管方文出发前对驻村工作的艰苦已有了心理准备,但现实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车田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全乡最东边的清明村又是车田乡较贫穷的一个村。从酉阳县城到清明村,坐车就要3个小时。  初到清明村,村干部将村委会顶楼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倒腾出来,当作方文和另外3名驻村干部的“新家”。房间里没有空调,热得像个蒸笼。清明村党支部书记何成忠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向他们介绍村里的情况:“全村621户2292人,贫困户204户905人,贫困发生率32%……”听着这一连串数据,方文皱起了眉头。望着眼前这个“比老家还穷”的小山村,他不禁发出了“好山好水好落后”的感慨。

  高学历低姿态 他与村民打成一片

  还未从清明村落后的村貌中回过神来,方文又被泼了盆冷水。

  多年的农学、林业学习生涯和研究经历,是他当好第一书记的底气,但真的到了农村,他发现学历与职位似乎不那么管用。

  事实上,方文还未进村之前,大家就在议论“新来的第一书记是个博士”。

  “博士嘛,就是读书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做起事来就扭扭捏捏,真要种地干活,还比过我哩!”付忠良是村里的老人,对于高学历,他有些不以为然。

  眼见方文到家中走访,付忠良故意摆谱,爱搭不理。方文并不生气,瞥见他家柴房的木柴堆了一地,挽起袖子就将柴块堆放整齐,又将周围黑黢黢的木炭灰清扫干净。

  付忠良这才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忍不住问道:“你们读书人也会干这种粗活?”

  方文擦擦额头的汗珠,答道:“老师傅,我也是农村娃,别的事情不会做,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以后有啥要帮忙,记得叫我。”

  几句话说到付忠良心坎上,一来二往,两人竟成了好朋友。

  走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唠家常,不到一个月,方文便和驻村干部一起,完成了贫困户的全面走访工作。他还从中总结了“粗”“细”“不着边际”三种与村民交流的方法。

  “粗”就是要接地气。村里的粗活、累活,他样样都干,还干得有模有样。村民们悄悄议论:“瞧他这干活的模样,和我们庄稼汉一个样,哪像个博士生?”话虽如此,但村民们喜欢他的“粗线条”。

  “细”就是深入细致地了解村民家庭的真实情况和村民内心的真实想法。方文笑称,村民们有时也特别“小气”,向你打招呼你得回应,给你散烟你别拒绝,这都是农家人的好客,否则他们就会生气,觉得你不尊重他们,交流起来就会有隔阂。

  “不着边际”就是在和村民交流时要善于引导和发散他们的思维。方文举例,困难家家有,但真要村民坐下来说个一二三,一时又有些词穷。这就需要驻村干部在平时闲聊中察言观色,想办法引导他们说出真实情况来,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尖尖上”。

  在村民眼中,方文没有一点高学历的架子,反而主动与大家打成一片。因为地域口音,村民们习惯将“方博士”叫做“双博士”,方文也不做更正,在他看来这声质朴的乡音,饱含了村民们对他无比的信任。

  因地制宜 小枸杞撬开扶贫路

  方文没有忘记驻村扶贫的初衷。他反复思索,如何才能让科研成果成为扶贫路上的点金石。

  “清明村土壤贫瘠,过去村民们靠着‘三大坨’过活,收入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基本没有发展。”通过前期走访,方文摸清了全村的家底。

  要帮助乡亲们脱贫,产业支撑是关键。

  清明村素有种植油茶的传统,在方文驻村前,村里已发展起好几亩油茶林。

  “何不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发展茶油产业呢?”研讨会上,有村干部首先提议。

  “油茶收益周期长,要3—4年才能丰产见效,村民们等不起。”方文连连摆手说,“发展产业要长短期结合。现在村里劳动力不够,大包大干地搞长期产业并不现实,要保障贫困户近期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就得因地制宜发展‘吹糠见米’的短期产业。”

  在这样的思路下,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能实现当年栽种,当年收获的金丝菊。可2018年秋季,金丝菊进入采摘季,恰逢阴雨连绵,菊花质量大打折扣,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在发展金丝菊的同时,他们还想过栽果树、种药材、发展蔬菜等多个方案,但一考察,发现产业同质化太严重,又都逐一否决。

  村干部们个个垂头丧气,只有方文干劲十足。

  他回到市林科院,翻出近十年的上百项科研成果,与清明村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一一比对,又请专家现场论证,几经周折,最终选定了自己最为熟悉的叶用枸杞作为新的产业项目。项目有了,他又马不停蹄地跑资金、找资源、开院坝会……

  “叶用枸杞也称菜用枸杞,以枸杞的嫩梢、嫩叶为收获对象,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收获周期较短,还有一定特色……”为了宣传新产业,他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

  可村民们不感兴趣,有人问他:“‘双博士’,枸杞我们吃过,专摘叶子的枸杞还是头一回听说。你这些‘高大上’的项目,看上去很美,实际上真有用吗?”

  驻村以来,面对各种困难,方文从未低头,可村民的质疑却好像当头一棒,让他一连消沉了好几天。何成忠看不下去了,从侧面提醒:“‘双博士’,村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

  正是这句话,让方文茅塞顿开。

  多管齐下 他让贫困村换新颜

  为打消村民疑虑,方文和村干部商量引入企业,发展叶用枸杞产业,进行示范。

  2018年3月,清明村建起120亩叶用枸杞示范园。方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叶用枸杞当年亩产量在200公斤以上,第二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正常管理条件下至少可连续采摘6年,按平均市场价8元/公斤计算,年亩产值在8000元左右。

  同时,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既可以拿到土地租金,又可以在基地打工。目前,基地已采收叶用枸杞10多茬,惠及农户30余户,其中贫困户12户。下一步,他们还将探索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利益链接机制,保障农民收入。

  事实上,一年多来,清明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公路不断延伸、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正火热推进……这一切,都与方文的努力分不开。

  曾经,进入车田乡的必经之路因年代久远,破损难行。如今,这条名叫“泔车路”的道路正在改建,方文几乎每天都会前往施工现场,查看进度。

  “对这条泔车路,方书记可上心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冉小超说,今年初,方文因家中有急事,驾车赶往重庆主城,经过泔车路时,差点连人带车冲下路边的堡坎。这件事后,方文最担心的便是村民在这条路上有啥闪失,这以后每次工作队开例会,他都要反复强调泔车路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问题。

  “要不是‘双博士’呀,我也不得返乡搞旅游。”外出务工多年的彭健是方文的铁杆粉丝。今年春节,彭健回家过年,方文趁机动员他返乡创业。

  “以前,村干部也找过我,但一直以来,村里的发展情况不太吸引我。跟‘双博士’聊完天后,我看到了村里的发展前景。”就这样,彭健几乎砸下全部身家,在清明村建起了第一座森林人家原木民宿。

  如今,清明村像这样的乡村民宿共有5家。通过打造乡村旅游,清明村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有人说,‘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尽我所能造福乡村,让人人都愿意回到故乡,让乡村成为承载梦想的美丽之地。”这是方文在他其中一本驻村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着的一句话。方文说,他有信心,年内,清明村将实现整村脱贫,但只要村民需要他,他就会留下来。本报记者 左黎韵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