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战胜利后全国唯一的、最大的胜利纪念建筑
他是重庆的代表性体现,是重庆的名片
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碑的钟声
陈显涪
母亲去世了,她老人家活了99岁,她一生中的最爱,就是解放碑的钟声。
她说:那是一种永远不朽的情怀,是一种对重庆的爱恋,是人生的浓墨法宝写出的一种精神,是重庆人的情愫、情感,心扉、惦记和甜美严肃的眷恋……
一,母亲生下我后,花了高价到重庆听解放碑的钟声。
那是1946年的7月26日,母亲在涪陵分娩,我哇哇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
那时生小孩叫做坐月子。月子期满后,母亲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到重庆去听解放碑的钟声。
1941年,原重庆都邮街建成了一座类似碑的建筑,名叫精神堡垒。母亲与父亲结合,是因为他们都是张恨水的粉丝。张恨水当年在北京做报纸副刊编辑时,曾住在西长安街大栅栏12号的钟声胡同。当然,这个钟声与解放碑的钟声无关。但母亲总是相信钟声就是她婚姻和命运的吉祥物。她听说重庆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能发出动人的钟声,硬是拗着要去听听。
父亲告诉她,那时的精神堡垒正在筹备改建,完成后,才可能有钟声。于是,母亲等到了我长到一岁后。1947的8月,我已一岁零两个月。精神堡垒终于改建成了抗战胜利纪功碑。当时的重庆市长张笃找到了天主教重庆教区,希望教区捐赠大钟挂碑顶。教区立即与法国联系,于是重量超一吨的四个大钟漂洋过海来到重庆,挂上了抗战胜利纪功碑。
母亲花高价买了船票,到重庆抗战胜利纪功碑前,终于如愿以偿地听到了钟声。
后来我长大了的某一天,母亲向我描述了她听到钟声的感受:那是一种清脆、是唤醒、是清晨的雁鸣,是空气的异常、是流水潺潺,是春天的嬉闹、是比赛的歌唱、是生活中各种声响的共鸣、是胜利的天籁……
二,母亲为我讲述解放碑的历史
我不得不佩服,她是研究解放碑的专家。
那是解放碑的钟声藏着的秘密。
解放碑建于1941年,那时不叫这个名字,叫精神堡垒。1937年宣布全面抗战后,重庆成为陪都,成为我国抗战的大本营。自然,重庆成为了日本最为仇视进而大轰炸的城市。
1938年,武汉被攻占后,日军实施了“由空中入侵对敌军战略中枢加以攻击同时进行空中歼灭战”的命令,这命令就是对重庆大轰炸的战略宣告。
据《重庆市志》记载,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4年12月19日,重庆遭受了6年零10个月的轰炸,渝中区这块繁华的地域几乎被夷为平地。
母亲说,当年她在重庆上学时,曾经看到整个城市一片火海,她进城问路时偶遇的一个卖菜农民,回程时就看到他已炸得没有完尸,只有那副卖完了的菜担,才能知道就是那个给她指路的菜农。
无论形势如何恶劣,我们都不会放弃抵抗。1941年12月30日,在多次遭受轰炸的重庆市中心,原都邮街与小梁子的十字路口,一座碑形建筑精神堡垒拔地而起,它是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外涂水泥,呈方形锥体,分别写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面临民族路这边,题有“精神堡垒”四个大字。碑高七丈七,意为七七抗战。意喻坚决抗战的精神丰碑。为了防空,全身涂为黑色。
木质结构的精神堡垒经不起风吹日晒的折腾,两年后就垮了,如今解放碑的地方,曾经竖起一根旗杆,国民政府在这里悬挂了旗帜。重庆市民仍然称旗杆为精神堡垒。抗战胜利后,精神堡垒改建成了抗战胜利纪功碑,1947年8月竣工,双十节时,抗战胜利纪功碑正式落成。
精神堡垒改建成了抗战胜利纪功碑,上面的时钟经常扯拐。有一个著名的重庆言子,叫解放碑的钟——不摆了。
由于当时解放碑上的钟很落后,大钟的运转要靠拉绳上发条,解放碑分五层,每天早上要抓紧如鸡蛋般粗的麻绳,使劲把绳子的另一端坠地,拴有100公斤重的铁铊,拉上位于碑顶的大钟背后机械位置,4个大钟就得拉四根这样的绳子,拉每根绳子的时间约要半个小时,等待铁铊慢慢下坠,产生的牵引力就是给大钟上发条。这就是大钟产生钟声的动力来源。
落后的大钟经常扯拐。这也许就是“解放碑的钟——不摆了”的最早来源。
直到解放后,1950年9月18日,时任重庆市长陈锡联、副市长曹荻秋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抗战胜利纪功碑’文字应改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或‘重庆解放纪念碑’”。后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正式更名时间定在当年的10月1日,解放后的第一个国庆节。 这一名字和时间的寓意很明显:它不仅是纪念重庆和西南的解放,更是纪念全中国人民的解放。
改名题字的重任,落到了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的身上。在1950年10月前的一个晚上,刘伯承在自家书桌上,用楷书在纸上写下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人民解放纪念碑,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节日。” 刘伯承文化水平可不低,为何写下的“碑”字会“少一撇”? 原来,刘伯承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写得一手好字。而在中国书法中,“碑”字是可以用“少一撇”的写法的,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理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西安碑林的“碑”字都是如此。所以,解放碑“少一撇”,其实是刘伯承故意为之。
如今,“人民解放纪念碑”几个大字在碑身上熠熠生辉,这座建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碑步行街也名扬全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个大钟换成了石英钟,不用上发条了,扯拐的可能性也小多了。2000年后,由嘉陵集团花20多万元对解放碑的钟进行了改造,变为电脑控制,电源作为动力,此次换上的时钟,是由烟台塔钟厂生产的,钟面有嘉陵集团的字样。2007年,老钟的合同到期,由“劳力士”主动捐献出一套时钟,安上了解放碑的头部。这是我国在公共场所首次使用进口钟表。
三,学生们纷纷写解放碑钟声的感受
母亲一生中都干的是老师职业,我记得她在当上班主任的第一天,就组织全体同学开班会,主题就是解放碑的钟声,然后要求作文。会后,全班同学都专程去了解放碑,目的就是听听解放碑钟声。回来,全班同学都写下了感受。
有学生写到,元旦,几万人聚集重庆解放碑听钟声迎新年,场面蔚为壮观。
重庆人在解放碑听钟声这个习惯没有多少年,在此跨年的传统却颇有年头。
很多年轻人喜欢选择这里作为跨年场地是因为这是重庆的地标,有仪式感。钟声更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还有学生写到,去解放碑经常失望而归,因为辛辛苦苦等到12点的时候却安安静静,钟声被故意关闭了。
没有钟声,降低了仪式感,年轻人也就不大来了。重庆人为避免发生事故,不想让年轻人在这里跨年。
还有同学写到,而且为弱化这个传统,避免人员聚集、打闹发生踩踏事故,当晚都会派出警戒人员在通往解放碑步行街的四个街口守卫,许出不许进,周边商家也被勒令早早关门。
有学生写到,几万人齐聚解放碑,这是多大的商机哟?
多半同学都会写到,现在重庆人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商场都延时服务,周边火锅馆更是通宵达旦地营业,钟声一响,黄金万两。
还有人写到:解放碑,对老重庆人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
著名小说《红岩》第一句话就是“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
这个纪功碑就是后来的解放碑,作者将解放碑作为小说的头道菜端到读者面前,是因为这是重庆的代表性建筑。
母亲对同学们说:现在年轻人不太能理解这种特殊的感情。原因是重庆变大了,年轻人的视野开阔了,他们心目中,可以代表重庆的地方有很多,并不只限于解放碑。
对上点儿岁数的老重庆人意义就不一样了,那时的渝中区还叫市中区。
那时的重庆也非常小,小到只有解放碑一个商圈,重庆人家里置办什么东西或是娱乐都只能去解放碑地区。
买新衣服,要去解放碑;买电器,要去解放碑;买家具,也要去解放碑。彼时的解放碑地区集中着重庆最大的商场、最多的电影院和味道最正宗的餐馆。吃喝玩乐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都可以解决。
老重庆人周日休息时,都会往解放碑跑,其他区的人将到市中区跑,叫做进城。“进城”,其实就 到解放碑的代名词。
母亲还告诉同学们:她有时候就住在新生市场亲戚家,举头就看解放碑。时时可以听到解放碑的钟声。
母亲在总结会上讲了一个故事:解放碑之所以被命名“精神堡垒”,
还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有关。
1939年5月国民党提出三大目标“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宣誓大会于当年5月1日晚7点举行,地点在林森路(现解放西路)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广场(原重庆日报社大楼处),
由工、农、兵、学、商、党、政七界各派一百人参加,国民党所有在渝高级官员全部到场,这么隆重的原因只有一个,蒋介石亲自到场并讲话。
会后举行了火把游行,并唱《宣誓歌》,歌曲用基督教《赞美诗》的曲子,
歌词为“我们各本良心宣誓,遵守《国民公约》,拥护国民政府,绝对服从蒋委员长的领导,若有背誓行为,愿受任何处分。”
这个歌词不知出自谁人之手,这是誓词,不是歌词。这个游行到晚上10点才结束。
宣誓活动后,这个精神活动正式开始推进。
国民政府明令驻渝各机关、团体、街道、学校订立《国民公约》,每个月初一、十五举行“精神总动员月会”(大中小学利用每天早晚升降旗时间),指派专人作精神讲话,唱《精神总动员歌》。
歌词分三段:救国道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要用精神武器,况复有坚甲利兵。国家至上,忠勇为进;民族至上,大孝当行。
同心同德,训谕是遵。三大目标,易知易行;精神总动员,民族复兴。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为了配合这个精神总动员运动,国民政府决定在市中区督邮街建造了一座“精神堡垒”,这就是解放碑最早的来历。
四,解放碑的钟声成为时尚
解放碑于我而言,就像家的标记一样,看到它,就知道回家了。在外期间我探家,坐一晚火车到达菜园坝火车站,从菜园坝爬坡到两路口,坐2路电车到临江门,并不立即回家,是先跑到解放碑,去听那动人的钟声。
远远望见米黄色的碑身,我一阵激动,仿佛见到分别多年老友的感觉。并不是我才有这种感觉有次从新加坡坐夜间飞机回重庆,
飞到重庆上空,我望着地貌,飞过南山时先看到大金鹰,不一会儿,就到达解放碑上空,霓虹闪烁,灯火璀璨,解放碑在灯光照耀下,像是给漂泊在外游子照亮回家道路的灯塔。
我静静地望着它,突然发现身边一哥们也凑过来看,我们目光相对,都一致投向了解放碑。几乎我俩同时说出:解放碑的钟声太动人了!
而今天,解放碑的钟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他们在元旦时,都会跑到这里听新年的钟声。2023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报导了重庆解放碑等待新年钟声的时刻。跨年迎钟声,共同见证新年喜悦。央视报导说:从7点钟开始,就不断有市民来到解放碑,人们拿着气球,越来越多,解放碑周围满是人头。所有公共交通都延长了收班。钟声调整了音量,大屏幕还显示了倒计时。人们静静地等待,静静地佇听,那庄严的解放碑新年的钟声。这一切已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成为了重庆的时尚,人们都是自发的,听钟声成为了一个传统的项目。很多人用手机直播的方式,让家人朋友分享这新年的喜悦。
这是重庆人团结一致豪爽气概迎解放碑的钟声。数万人一起倒计时54321,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解放碑的钟声,重庆人对他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叮当,叮当……”,那深厚宏亮的声音,伴随着一代一代的人,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人们在节假日或者是特殊的日子里,比如结婚、生日、多年分手又聚会、老同学老同事见面、甚至升学、出国等等,都要到解放碑去听听钟声,逛逛解放碑。现在解放碑的钟,是瑞士生产的天珺钟表,它通过GBS接收器连接,时间始终与格林威治时间保持一致。现在解放碑的钟不仅走得准,而且还如同放大的夜光表,可以清晰看到指针走向。
五,母亲最后的心愿
母亲在80岁后,不幸患上了冠心病,她老人家不能下楼了,她有个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去听解放碑的钟声了。那一年我还在开车,于是就带着她去解放碑听钟声。解放碑商圈不好停车,于是我就开着车,一圈一圈的绕。我看到母亲的眼泪流了又流,她老人家有如愿以偿的感受,更有说不完的重庆人情结。
后来,我因眼睛不大好,不宜开车去解放碑了,她就要我们兄妹们拿录音机去解放碑把钟声录回来,她慢慢听。
直到她99岁高龄时,弥留之际,还在念念不忘解放碑的钟声。我记得,她在急救病房抢救时,突然要求医生接通我的电话,要我放解放碑的钟声给她听。她的年龄太大了,医生说各种器官都已衰老,没法抢救了,唯一可以安慰老人的是,尽量满足她的愿望,她老人家在佇听解放碑的钟声中平静走了,她走得好坦然。我以为,是解放碑的钟声让她进入仙境,走完了她的一生。
作者是重庆日报记者,重庆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青春的沃野》《天南地北》《飞雪迎春》《秋天的思索》《警世钟》《书林觅趣》《勇闯ABS迷宫的故事》《人生理想爱情》等文艺作品,曾获过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
责任编辑:丽人
值班编辑: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