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逐梦他乡
从木匠到教授的华丽转身 他用痴爱描绘一生“琴”事
    2017-02-17 00:33:32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出生书香门第却初中辍学 学习木匠开始制琴人生

  听着波帕尔的名曲《从前的美好日子》,何夕瑞闭上了双眼。这些天,他的提琴正在调音阶段。乘着舒缓的音乐,他仿佛又回到了40多年前,当他拿着人生的第一把小提琴来到川音,那时,他还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木匠。

  何夕瑞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后任教于四川畜牧学院。母亲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是一位音乐教师。他从小就深受熏陶,对音乐颇有天赋,稍加指点,便会识谱、拉琴。

  可是,这样一个出生于书香门第、有着音乐天赋的人,却连初中都未毕业。

  12岁时,父母双双成了右派,刚读初中一年级的何夕瑞只好辍学在家。“我们全家下乡后,一家十口人没办法生活,16岁的时候我就拜师去学了木匠。”

  何夕瑞对于童年的回忆,都是无休止的木工活儿。尽管辛苦,却练就了他一双巧手。

  上世纪60年代,样板戏开始流行,一时间,全国上下,乐器成了紧俏商品,年轻的“何木匠”也开始琢磨着自己动手做琴。不久后,心灵手巧的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把小提琴,兴冲冲地连夜乘火车赶往成都,找到了当时四川音乐学院的教授。

  老教授看了以后,也不吱声,就把自己的琴拿下来。当琴盒一打开,何夕瑞傻掉了,“ 人家是一把金灿灿的提琴,而我做的却是灰扑扑的,那时简直想钻到地缝里去。”何夕瑞至今还记得,老教授拿着他做的琴拉了拉,直接说“你这个琴不叫提琴,叫板胡!”

  从那时起,何夕瑞才恍然大悟:一把琴,既要形似,更要神似,这个“神”,就是音色。

深山老林寻找最好木材 地下室里发酵提琴的“秘密”

  教授的话使何夕瑞茅塞顿开,从此,他一边继续制琴,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材料学等。在学习中,他慢慢发现,木材的选择相当重要,而木材的好坏与其生长的海拔高度、土壤酸碱度、气候等条件都有关。

  于是,何夕瑞把自己卖琴的收入都投入到寻找木材上。几十年来,他不仅跑遍了国内森林,还到过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中寻找。

  在小提琴的发源地意大利,人们都惯用阿尔卑斯山的云杉制琴,这也成为后来世界上公认的制琴材料。何夕瑞的发现,打破了这一惯例,“大家认为阿尔卑斯山的最好,但在北纬30度最核心的西南一带,我通过几十年的对比发现,比阿尔卑斯山的更好。”在茫茫的大山深处,何夕瑞找到了上好的云杉和枫木,为了存放它们,他用毕生的积蓄在荣昌老家修建了一栋小楼。

  找到好木材,只是做出好琴的第一步,除了技术,还要把成败交给时间:新鲜的木材要存放5-10年,风干后才能下料备用。而在挖板后,这些面板并不能直接使用,为了音色更好,它们还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秘密,就在何夕瑞家里的地下室。

  密室里,存放着几张面板,它们在黑暗中已经悬挂5年了。琴板下方的玻璃罐里,是人工培育的各种菌种,这就是何夕瑞的秘密:用人工干预的办法,让木材被菌种感染。换句话说,密室,就是一个高浓度的木材发酵室。

  何夕瑞说,在国外,每个制琴大师都有自己的秘方,让木材的音色更悦耳,这个过程叫“生物熟化”。“和很多艺术品一样,提琴制作也需要漫长的等待。从备料,到制作,再到上漆,有上百道工序,每一个细小的偏差,都会影响音色。”

  几十年的执著追求,何夕瑞终于在制琴上成功了,制作出了一把把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琴。代表世界小提琴演奏最高水平的马科思和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使用了他造的琴后,都连声称赞:“好琴,太完美了!”

  2003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把一本提琴制作专业教授的聘书,送到了何夕瑞手中。当了几十年木匠的他,不仅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其制琴理论也登堂入室,开始指导一批批年轻人,系统地学习提琴制作。

“何氏三圆琴” 填补民乐无低音 重庆是积淀梦想的根

  成为川音的教授后,何夕瑞从荣昌来到成都,一边教学,一边追逐他的另一个梦想:制作中国人自己的提琴。他还给这种未问世的琴,起了个东方意味的名字——“何氏三圆琴”。

  何夕瑞说,西洋弦乐在表达高、中、低不同音区方面非常完备,而中国民乐,在低音部分,却没有自己的乐器。何氏三圆琴,就要奔着这个目标去。“它的外形必须要有东方人的符号,最重要的是声音要有提琴的味道,但又跟提琴音色有区别。”

  凭着多年与木材打交道的经历,何夕瑞深谙木头的特性,用什么材料来做三圆琴呢?何夕瑞灵光一现,“泡桐是中国的原产,其他国家没有的。中国人最先承认泡桐的声学品质,先人就用它来做古琴。”

  在提琴的外型上,何夕瑞也做了不少东方化的改动:外放的棱角变成内收的圆弧形,面板上的F孔,做成了吉祥的蝙蝠图案,而琴头,也是“如意”的造型。

  何氏三圆琴,用地道的中国木材,典型的中国线条,拉响了何夕瑞的心弦,也填补了中国民乐无低音的空白。在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后,他于2007年5月,一次就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6项专利。

  如今, “何氏三圆琴”已越来越受到音乐界人士的喜欢。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教授张世祥用此琴演奏,多次摘取国际大奖。中国西部小提琴比赛上,有一半获奖者使用的是他制作的琴。

  乐器是音乐的语言,和文字一样,要改革,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8年前,女儿何薇从川音毕业后,子承父业,留校任教,父女俩一起延续着制琴的事业。

  如今,70岁的何夕瑞仍每周奔波于荣昌和成都之间。成都,有他的事业,而家乡,则是坚实的大后方。这里,有木香四溢的工作室,也是他梦想开启的地方,“我的事业的拓展在成都,更放大一点在全中国、全世界。但假如没有重庆这个根的话,没有大半辈子在荣昌的积淀,我的梦想放射不出这么多光彩。”

本文转自:华龙网“逐梦他乡重庆人”专题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