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向活动主办方宁夏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政府赠送了长达八米的剪纸作品“金凤腾飞”。 于晶 摄
一把剪刀上下翻飞,一张彩纸千变万化。9月28日在2019金凤区首届非遗创意节活动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向活动主办方宁夏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政府赠送了长达八米的剪纸作品“金凤腾飞”。
伏兆娥是宁夏著名的国际剪纸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华巧女”“中国十佳艺人”等终身荣誉称号。
伏兆娥从小在海原长大,6岁起就跟着姥姥和母亲学剪纸,受到家人熏陶,伏兆娥对剪纸产生浓厚兴趣。在姥姥和母亲剪纸的时候,她会把剪刀偷偷拿过来学着剪,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剪刀用废了几百把,剪过的红纸能拉满一汽车,大小各类作品累计百万件,剪纸技艺渐趋成熟,“伏兆娥剪纸”就这样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
1983年,伏兆娥以自己的小饭馆为蓝本创作《饭馆春风》并在《宁夏日报》发表,从此开启她剪纸创作的艺术人生。1994年,由于其作品有着浓郁的西北风情,伏兆娥应邀为《女人这一辈子》《黄河绝恋》《大漠豪情》等多部优秀影视剧献艺,伏兆娥本人也因此获得电影美工设计奖。
“1995年,家里缺粮,我靠着手中的剪纸换来了粮食。剪纸是我的‘救命恩人’。”伏兆娥回忆道。当年,宁夏、陕西等地电影制片厂找到她,拍摄纪录片,主要展示她剪纸的过程。同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播放了伏兆娥的剪纸纪录片,为此伏兆娥荣获“中华巧女”终身称号。
2008年,“伏兆娥剪纸”注册,现已成为宁夏著名商标。如今,她的作品也走向全国,甚至走上国际舞台。她的剪纸作品先后多次在国内外进行展览,并两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伏兆娥剪纸”这一品牌已享誉全国,常有人慕名找到伏兆娥,拜师学艺,一睹她的风采。
伏兆娥在长期的生活和创作实践中,用一把灵巧的剪刀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的故事传说,抒发自己的所爱所恨,歌唱美好的新生活,其技艺精湛被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誉为“西北第一剪”。伏兆娥作为宁夏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上海世博会,还多次随宁夏政府代表团赴日本、香港进行文化交流,现场献艺倍受关注,引起轰动。
如今谈“非遗”,不仅需要保护和传承,更需要突破和发展。2009年,伏兆娥和二女儿李剑成立了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非遗剪纸作品的产业化发展,让剪纸作品变成符合受众需求的产品。2016年,公司搬到银川经开区育成中心,实现产业转型,将传统剪纸艺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化的整合。目前,公司正以伏兆娥剪出的10多万张人脸剪纸为基础数据,建立剪纸作品的人脸识别肖像数据库。此种方式为国内首创,以期将‘伏兆娥剪纸’的艺术神韵更生动地表达出来,让剪纸技艺搭上数字化快车,让剪纸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李佩珊 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