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第10讲在渝中区枇杷山书院举行,本会綦江分会会员杨友钱作为特约讲师,作了《地名“綦江”的由来演变及位置变化》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重庆市渝中区母城文物保护志愿者中心)承办,重庆市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为共创活动单位。
来自重庆的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爱好者、文保志愿者、热心市民、本会多名会员参加。
“君看缥缈綦江路,万马如龙出贵州。” 綦江区历史悠久,公元619年建制南州,至今有近1400年州县建制历史,自古乃川黔商道之咽喉,重庆南大门。人文荟萃,农民版画蜚声中外,僚人遗迹保留完整,重庆最早的中共基层党组织诞生在这里,孕育了红四军第三任军长王良等革命先烈,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唯一经过的地方。
主讲嘉宾杨友钱,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和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数十年来,潜心研究綦江历史,作为“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人,自发组织采风活动490次,在《綦江日报》等媒体开设“綦走发现”专栏,已刊发128期35万余字,研究成果《地名“綦江”的演变探讨》等5篇论文被收录于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其中《“綦风士气”蕴含的古代綦江人文精神研究》项目被评为区级优秀,并纳入綦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杨友钱侃侃而谈。从“綦”的正确拼读,主流观点县以江名,地名“綦江”溯源,“大綦市”得名缘由,地名“綦江”的位置变化5个方面,深入挖掘了重庆綦江这一地名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变迁。纠正了“綦”字的不准确读音;就普遍认为的“县以江名”观点予以挑战,提出“江以县名”论断;追溯“綦江”(即南平綦江长官司)最早记录,并探讨了其前身“大綦市”的历史地位和交易产品;分析了“大綦市”作为南宋时期朝廷与西南土著族群进行锦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以及其后升格为“綦江镇”的历史背景;阐述了“綦氏”说和“綦”色说,并提供了南平军盛产蜀锦和“綦色”染料的历史证据;提出“大綦市”最可能的位置,并解释地名“綦江”如何从东溪与赶水交界的鱼沱一带迁移并固化到今綦江城区的过程。杨友钱还与听众互动,应答提出问题,使讲座交相呼应,赢得多次掌声。
(重庆市杂文学会 邓艺)
责任编辑:丽人
值班编辑:黄影